搜书吧 - 历史小说 - 狼烟晚明在线阅读 - 第39章 绝响

第39章 绝响

    第39章绝响

    谷白松是谷白桦的堂弟,这两个家伙的出身同样是亦官亦盗:曾经的官军,后来的马贼,再充军——与关盛云高藤豆等如出一辙。他们的人生经历,还要从万历年间说起。

    万历三大征,大家耳熟能详,甚至很多人津津乐道,尤其是抗倭援朝之战,说起来眉飞色舞很是过瘾,一副阿q“我祖上也阔过”的得意。不过,如果我们从大历史的视角客观审视一番,便会发现,“明亡于万历”之论确是言之有据。

    表象之一是自毁长城——是的,自毁长城仅仅算是表象而已。因为,这个王朝已经烂到骨子里了!

    从万历到崇祯,并没有多少年。无论是李自成闯营的席卷京师,还是满洲铁骑的摧枯拉朽,很多人不禁产生一个疑问:曾经威风八面的戚家军哪去了,怎么仿佛突然间凭空消失了?

    其实,他们并没有凭空消失。战场上无坚不摧的戚家军的覆灭,便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中最不引人注意的一个。抗日援朝,作为大明王牌部队的戚家军不仅参与了,而且续写了其辉煌的战绩。随后,他们悲惨的命运即告终结,这支军队的结局,从此大多湮没在浩如烟海、文过饰非的史料中。

    戚家军被派往朝&鲜战场时,戚继光和张居正已经倒台,但作为一代军神亲手训练出来的部队,依旧威风八面,战场上仍是无人可当其锋!不过,这只失了靠山的部队只能算客军——大军的主帅,援朝的总指挥是李如松,嫡系部队是其辽东的李家军。

    李如松的爹叫李成梁!

    李成梁不仅是万历年间辽东总兵,更是当地最大的军头。

    插播几句题外话。

    李成梁自己生了一堆儿子,名字很有意思:如松、如柏、如桢、如樟、如梅、如梓、如梧、如桂、如楠——自己“成”了栋“梁”,别废话,娃们都得是木头!

    除了一堆木头儿子,李成梁还有一个更了不得的“干儿子”(差不多意思,别太较真抠字眼儿):努尔哈赤!

    “奴儿哈赤方幼,李成梁直雏视之。”

    ——《东夷考略》。

    “时奴儿哈赤年十五六,抱成梁马足请死。成梁怜之,不杀,留帐下卵翼如养子,出入京师,每挟奴儿哈赤与俱。”

    ——《建夷授官始末》

    (我个人一直存疑:努尔哈赤这个名字的汉字,是否是满清为了避讳“奴儿”这个蔑称而改的同音字?有待方家释疑解惑。)

    战役总指挥是李家长子,弟弟如柏、如梅都各领一军参战,嫡系部队当然是“李家军”。其他部队自然都是外系——何况,没了靠山偏偏又很能打的戚家军!

    呵呵,你行?你不做炮灰谁做啊!你先上吧。

    咦?还真打下来了!

    好吧,下一场攻坚,还是你!

    哟呵,又打下来了?再来再来,你继续!

    啊!竟然又赢了?!这特么可怎么得了!想想有些后怕啊……

    朝廷最担心的就是这个:我特么超级不是个东西,这一点我自己很清楚用不着谁来告诉我。所以嘛……我耍起王八蛋来,换个窝囊的我一点都不怕、可你太厉害了,我?真有点睡不踏实啊!

    啥?别耍王八蛋?

    那是不可能的——不耍王八蛋,还能叫王八蛋么!

    咋办?

    嗯,得想办法灭了!

    于是,这支部队的命运便被注定了:回国后,他们中的大多数,被以“闹饷哗变”的罪名被屠了!

    第一阶段战事结束(总共打了两次)凯旋,战绩不俗的戚家军满心欢喜的等着朝廷兑现承诺论功领赏,等来的结果是:为国捐躯是荣幸啊!身为大明人,永远不要问大明要什么,要问自己,还能为大明奉献什么!你们怎么连这点觉悟都没有,还要工资?快滚!

    面对群情激愤的戚家军维权士兵们,蓟镇总兵王保满脸堆笑:“应该的,应该的!来,兄弟们到校场排好队,发钱喽!”

    被诱骗到校场的战士们,至死也想不到:等待他们的,竟是“自己人”的屠刀!

    倒在血泊中的将士们死不瞑目。为了掩盖不堪的事实,官方的各种记录都语焉不详,各种资料有的说几百人、有的说几千人。考虑到戚家军大体保持在几千人规模,个人猜测,应该千人左右。

    余者被遣回原籍。

    史书上对此轻描淡写为:兵变。

    我!

    不!

    信!

    原因有二。

    首先,如果是兵变,无论对倭还是对虏,每每把对手打得全军覆没而自己“零伤亡”、完全职业化,火器普及率近50%的戚家军……请问:蓟镇那些“定变”的军队,够不够塞牙缝的?这是个傻瓜都不会信的谎言——我们知道,明朝军功的记功方式是,斩首数量为报兵数量的百分之一便是一级功。换言之,将领在兵部档案里记载带兵一万,那么打完仗,只要带回一百颗人头,就算一级功到手(当然,我们以前说过,首级要严格勘验)。之所以如此,其实是因为朝廷也明白:将领报兵一万,其实可能有四成是虚报,真实兵员只有六千,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用来凑数的叫花子,更有不知多少的私蓄农奴在给他种地,真正能打的可能就是这厮用贪下来的军饷养的三四百亲兵和家丁——这帮人吃得好装备好训练足。戚家军大部分时间规模维持在三千人左右,直到戚继光去世,斩首数量您猜有多少?

    超过十万级(当然,客观地说,水分也不少)!

    凭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灭霸般的战力,真要“哗变”,谁能“剿灭”得了?戚家军的战绩甚至把朝廷首级功的赏格拉到历史最低点!我们常说首级功,那明朝的首级功到底啥价格呢?

    答案是:不等。

    最贵的是东虏(满族同胞女真人),最高时五十两一颗脑袋。明初天下未定,蒙古族同胞还没死心远遁漠北时脑袋也一样值钱:二十两一枚,外加晋升一级职务。如果你不要当官只要钱,也行,五十两,一口价。据顾诚先生考证,明朝的大部分时间,人头的大盘价平均在三至五两左右。比较不值钱的是内地乱党的人头,跟东虏北虏们比起来,不值一提:二十个脑袋才算一级!不过,这可不是最便宜的——这只能算“白菜价”,远不是青草价。青草价是倭寇的脑袋——别看一开盘就一路攀升,高得不要不要的,几十两……然后戚继光入场了!老戚根本就没听过什么跌停板、脚踝斩这等说法,出手就是一路狂砸,到最后,生生把价格砸到不见底的天坑里:三百多级算一颗(当然,真倭远没有那么多,绝大多数是“从倭”的,以后会详说)!

    这种虎狼般的部队,要一下子打断他们的脊梁骨,只有一种解释。他们被拔了爪牙——没有武装。

    谁见过赤手空拳“兵变”的?

    那叫“讨薪”,对吧?

    其次,看判决。首犯诛,从者流。请问,如果是兵变大罪,诛杀首犯后,其余人等应该充军,为什么要发回原籍?

    唯一的答案只能是:有人怕他们再次成军!

    这一点是我作出如此判断最主要的依据。

    谁怕?

    您说呢?

    再看此事的处理过程,答案呼之欲出!

    给事中戴士衡、御史汪以时曾为此大声疾呼,为戚家军将士鸣冤叫屈,要求彻底调查。但“巡关御史马文卿庇保,言南兵大逆有十,尚书石星附会之”(马文卿给戚家军列了十大罪状,尚书石星跟着落井下石)。

    处理结果是:王保升官(原来是“署都督同知”,以“定变功”“进秩为真”了) 荫一子。参与此事的督抚等“亦进官受赐”!

    已是孤儿的戚家军,哪有有血战就被派到哪里,然后军功被“友军”领走、粮饷被上级克扣、等利用价值被压榨殆尽便弃之如敝履,最后落个“叛徒”的名声!

    戚家军的消失远不是无声无息,他们曾经发出悲愤欲绝撕心裂肺的惨呼。但他们被堵住了嘴、世人被掩住了耳,于是,岁月静好,一切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——不久以后,整个王朝一夕间土崩瓦解、灰飞烟灭!

    一叹。

    活该!

    虽然,此后所谓的戚家军,尽管已被打断了脊梁骨,但热血犹在、余威犹在。

    浑河。

    绝响。

    领兵的是戚继光的侄儿戚金。戚继光老年得子,参考其境遇,没来得及也无心、且无力培养,于是戚家军的余脉由侄儿承袭下来。

    在白杆兵兄弟的决死掩护下,三千戚家军男儿背水列阵。

    令蒙古铁骑闻风丧胆的车阵!

    努尔哈赤亲领八旗主力轮番攻击。

    难越雷池一步!

    阵前尸横遍野!

    援军在望!总兵官朱万良、姜弼率领的三万援军近在咫尺。

    努尔哈赤孤注一掷,派出皇太极阻援。朱、姜二位的三万鱼腩被两三千敌军追得抱头鼠窜,自相践踏而死三千余人……

    弹尽,援绝,火药用磬。

    在盾车掩护下,八旗突入车阵。

    总兵官陈策阵亡了。

    戚金与童仲揆相顾一笑:“吾二人得死所矣”、“大丈夫报国当在今日”!

    我们讲过,严格来说,这支浙兵只能算戚家军的余脉。

    但,他们依然死战不退!

    因为,旁支也是戚家军!他们还有:

    鸳鸯阵!

    混战中,八旗的百战精锐一个又一个被挑落马下!

    放眼望去,戚家军那面将旗虽早已残破不堪,但依旧在阵中骄傲地飘扬!军阵虽早已千疮百孔,但依旧坚不可摧、固若金汤!

    冲过去一批就死一批、再冲一批又死一批!来吧!

    嗜血的八旗劲旅怕了。打心底怕了!

    突入阵内的只能左遮右挡勉力自保,直到惨呼着毙命!看到阵中冒出一颗接一颗被长枪高高挑起的“曾经勇武无双”的同伴首级,后面“嗜血的”“满洲勇士们”精神崩溃了,开始游移不定,驻足不前……

    曾经有人形容过他们的彪悍:满人不满万,满万则天下无敌。

    呵!

    岂止满万!几万八旗铁骑团团围住几千明军步卒,轮番冲击,血战经日——奈何不得!

    最后,努尔哈赤终于看明白了一个事实:再硬打下去,只能是自己在浑河把全部家当赔掉!

    于是下令:收兵。改轮番冲阵为长围。

    不可一世的八旗兵只能将这支把自己啃崩了牙齿的孤军团团围住,万箭齐发。

    再从沈阳调来明朝降军,架起火炮四面轰击……

    三千男儿,血战不退,誓死不降!

    无一生还。

    浑河之战,戚家军是大明唯一一支全军覆没的部队。

    浑河落日的余辉中,戚家军用最后一滴热血吼出悲壮的绝响*。

    不过,戚家军跟谷家兄弟没什么关系。他们的人生经历来源于万历三大征带来的另一个后果:国家财政枯竭。

    “万历二十年,宁夏佣兵费帑金二百余万。其冬,朝&鲜用兵,乎尾八年,费帑金七百余万。二十七年,播州用兵,又费帑金二三百万。三大征踵接,国用大匮。而二十四年,乾清、坤宁两宫灾。二十五年,皇极、建极、中极三殿灾,营建乏资。计臣束手,矿税由此大兴焉”。

    万历大皇帝把钱花光了,怎么办?

    好办——收税啊!

    没收入怎么收税?

    朝廷管你有没有收入!那不关我事,你别找我,我们只负责收税,是奉命行事!

    当然,层层加码不仅是必须的,而且肯定的。比如说,朝廷的命令是“税房间架”“暂借民间房租一年”——也就是说,城内的门面房不论大小,每户征税银一钱。到了下面,则变成“门面内,每间一钱银”——而且,年年收!

    还有:你有矿,敢说不是收入?

    有矿?俺咋不知道?

    大胆!有人举报你有矿了,还敢抵赖?不信?把你家拆了挖挖看!没挖出来算你走运、挖出来你就是欺瞒朝廷等着杀头!至于你家被拆没了?活该!

    “其后言矿者争走阙下”——跑到京师报告各地发现矿藏的人络绎不绝!

    当然,德牧四海的大皇帝一向以德服人:有没有要核实一下啊。于是,“帝即命中官与其人偕往,天下在在有之”:神州大地,到处是大皇帝派出来核实情况的公公们。

    核实的结果呢?

    呵呵,当然百分百属实啦——其他人那里都有,就你没有?你几个意思,哦,错了,你几个脑袋?对了,如果“有”,你就是项目负责人啦……懂?

    现在,再回头看看上文,是不是对中文的博大精深佩服到五体投地?“天下在在有之”——这“在在有之”的,到底说的是是大皇帝派出来的公公们呢、还是被公公们发现的矿呢?

    好了,文件精神解说完毕。有没有,自己选吧。

    于是,“真没有”变成了“可以有”继而“确实有”,最后是“不仅有a矿”,“而且有b矿”!

    谷白桦兄弟的祖辈是汉人,早年间为了躲避战乱,一路辗转到了云南,最后在丽江定居下来。

    *满清定鼎中原后,为了“形象”,删改了很多原始记录,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此战的蛛丝马迹:亡于此战有名可考的将领九人,其中还有努尔哈赤亲自主持祭奠的一个叫雅巴海的人——“雅巴海,我愿为尔祈于天,尔亦告于所去之地阎罗王,俾尔转生于汗伯父我家。否则或生于尔诸兄和硕贝勒之任何一家。或生于自和硕贝勒以下固山额真以上之任何一家。”如此亲近者殒命于斯,此战之烈,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/112/112093/2924113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