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五十三章 拉人面试
书迷正在阅读:王者:人在AG,天赋点满幸运值、我在篮坛当大佬、末世重生之我的空间粮满仓、三体:我真不是面壁者、舰长!起床干饭了!、末日降临:开局签到行星级避难所、抗日之特战兵王、进化的四十六亿重奏、盖世仙尊、末日天灾降临
林登在史贵的帮助下,几乎将北!京的大学和生物类研究所巡游了一番,使得生物圈子里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:杨锐的《基因组学》卖的极好,甚至比大多数美国教授都卖的好。 北~京的大学和学者们收到了这样的消息,也就等于是全中国的学者们收到了这样的消息了。m.zwWX.ORg 没几天的光景,竟然真的有杨锐看中的小牛,愿意到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来了。 第一位过来的,正是杨锐当面挖过的小牛,清华的田兵副教授。 许正平和杨锐一起面试田兵,过去之前,许正平问:“这位田兵教授,是要独领一个科研组吗?” “如果他想要的话,我准备给他开一个科研组,待遇比照苏先凯和范振龙,田兵在基因学方面的研究是一方面,我个人还比较看重他的潜力,我觉得吧,好好培养一下,田兵独当一面是没问题的,现在给他一个实验组,一年十几万或者几十万的经费,应该不算浪费。”杨锐给许正平说的极详细详细,因为许正平现在负责实验室的日常事务,就算是杨锐,在科研以外的工作,也基本都听许正平的,这极大的解放了杨锐的时间和精力。 许正平点点头,道:“那就是招进离子通道实验室了。” “当然。”杨锐知道许正平说的意思,之前的大招募,因为只有两个编制的原因,杨锐基本将小牛们都招入了华锐实验室,这使得招募虽然是在离子通道实验室进行的,人却去了华锐实验室。 现在,许正平自然是要确认,人究竟是来离子通道实验室,还是华锐实验室的问题了。 得到杨锐肯定的答复,许正平安心了一些,笑道:“要是水平能比得上苏先凯和范振龙,再多招几个科研组都没问题,恩,我觉得都不用比得上苏先凯他们,有七成功力就行了。” 苏先凯和范振龙的水平早就得到了许正平的认可,未来要么是院士,起码是长江学者级的小牛,在国内一流的实验室里工作半年时间,表现肯定是让人满意的。 杨锐进到了会客室中,同时道:“你的要求还挺有计划性的。” “什么?”许正平没听懂。 杨锐笑了笑没说话,而是对面前的田兵伸出手来,道:“田教授,你好。” 田兵也连忙打招呼,紧握杨锐的双手。 许正平没办法再问下去了,他自然不会知道,在杨锐的印象中,田兵未来的成就正是苏先凯和范振龙的七成。 简而言之,田兵是清华学者中的佼佼者,但苏先凯和范振龙是地方院校最顶尖的。 不过,相较来说,招募田兵这样的清华学者仍然更困难,而招募地方院校的顶尖者的麻烦在于筛选。若非杨锐拥有更“长远的眼光”,他基本不可能将苏先凯和范振龙从遥远的二流学校里挑选出来的。 苏先凯和范振龙也要花费更多的功夫,才能从同事中脱颖而出。 比起许多事务性的工作,做科研还是相对容易出头的,但也只是相对而言。 最容易出头的,永远是经过了多轮筛选之后的佼佼者,就像是坐在杨锐面前的田兵那样。 田兵和许正平类似,高考进入清华,努力学习并经过艰苦的竞争,成功留校,从给教授们打边炉做起,一步步自助教到讲师,从讲师到副教授,也算是在中国科研界登门入室,留下了名字。 不过,到了副教授,再想更进一步就很难了,在清华这种牛人聚集的地方更不容易,尤其是田兵和许正平这样的留校生,他们相对于地方院校引以为自豪的文凭,比起如今大学里越来越多的海归派,反而显的弱势。 尤其是海归的博士们,用一两年的时间熟悉一下环境,转眼就是副教授,实在让打拼多年的本科老教授们情何以堪。 但国家政策就是如此,一等出头大海龟,二等出头小海带,三等出头清北留,四等出头被枪打。 田兵不停的做实验再做实验,以期得到超卓的成果,晋升教授,从而将这条漫漫长路走到底——也是因为他有做研究的天赋,他才能选这条路。 杨锐的目标,则是向田兵展示出远胜于清华实验室的条件。 兴建不到一年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条件,自然是极好的。 杨锐拉着田兵在实验室里转了一圈,田兵就变的眼热起来。 其实,他之前就来离子通道实验室来参观过了,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有什么资源,他也了解的七七八八。 所以,转了一圈以后,田兵忍不住问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:“假如,我的意思是,假如我到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来了,我能用哪些仪器?” “公共仪器区的仪器要申请,其他科研组内的仪器,你要和科研组的负责人商量,另外,我会划拨一些基础和常用的仪器设备给你,大概三四万元人民币的样子,另外给你20万元的仪器置办费用,你选仪器,实验室会负责购买。”比起华锐实验室的条件,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条件差了不止一个档次,但国家实验室就是这样,杨锐不管是实验室负责人也好,实验室主任也好,都不能真的做到为所欲为,起码一点,钱数是有限的,时间也是有限的,不可能有无限的资金和所有人都围着你转的科研模式。 这个条件,不仅比苏先凯等人得到的差,甚至比起田兵自己的实验室条件都好不了太多。 田兵在大学里挂靠在其他教授名下,受到的限制比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要少,而他每年申请到的经费也有数万元之多,若是去掉需要置办的仪器费用的话,至少在头一年,两者之间的研究经费是相当的。 没有明显的提高,让田兵不禁犹豫起来。 杨锐太理解他的心思了,几乎所有研究员的心思都是如此。 因此,杨锐看着田兵的脸变的失落,心中好笑的等了半分钟,道:“如果你愿意加入离子通道实验室,并且有精力的话,你可以加入到我的实验项目,这样的话,会有多余的课题给你。” 课题自然是带经费的,但更重要的是,课题有明确的方向和实现方法。 而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实现方法,智力工作就算是完成了80%了,剩下的无非是运气、时间和体力的积累,当然,是还是需要20%的智力投入,但轻松简单的多。 不仅如此,完成杨锐的课题,获得的成果和功绩,自然是以杨锐的目标为目标的。 就像是普通的研究生给导师做论文,往往是以导师的高度为标杆的一样,实验室里的课题组给主任做课题,自然也是以主任的高度为标杆。 杨锐这个标杆,现今可是世界级的。 田兵自然而然的问:“什么多余的课题?” “限制性内切酶方面的。” “这是个大命题。” “得是个大命题呀,我们杨主任要发表到JMC的。”许正平在旁边捧哏。 田兵的眼神立即亮了起来,JMC的4。0的影响因子,可是含金量十足。 田兵至今只发表过两篇影响因子4。0以上的文章,这在清华的副教授一级,或者是普通学校的教授一级已值得炫耀了,但要放在教授一级,就算不得厉害了。 《JMC》是如此难发的期刊,以至于之前苏帆就有借杨锐发表的意思。 尽管《JMC》如此难以发表,但田兵和苏帆一样,都绝对相信《JMC》就是杨锐的自留地。 看看最近一年,杨锐发表在JMC上的文章数量就知道了,第一作者的总数超过十篇,以离子通道实验室为单位名的论文数量超过十五篇。 平均到12个月里,等于是一个月都要发表不止一篇的数量。若是平均到发表数量最频繁的半年时间里,那就更可怕了。 这样的发表数量和发表频次,只能说明杨锐的水平远远高于JMC的需求,以至于杨锐的论文寄过去,就会得到优先处理。 在欧美顶级大学,有这种待遇的学者还是很多的,比如著名的哈佛教授,或者知名的剑桥教授,他们要送一篇论文到《JMC》,也就是打个电话约时间的事,专门的审稿都没有意义,最低的底线是,哈佛的著名教授就是发表一篇错误的论文,也比一名普通学者的正经论文有价值。 这就像是商品免检一样,当一名学者的自我要求远超于期刊社的要求的时候,期刊社再去以规章制度卡人,那就是将学者往外赶了。 全世界的期刊不知几千几万种,生物学方面有名的也有几十上百种,是一片残酷竞争的领域,学者中的大拿,是有相当的特权的。 田兵清楚的知道,杨锐就拥有想发就发的特权。 “论文的署名……怎么算?”田兵只剩下这一个需要关心的问题了。 不用杨锐说明,许正平即道:“如果数据和经费来自其他科研组争取的课题,在其他科研组未完全参与的情况下,你们并列第一作者,你的名字可以放在前面,如果其他科研组参与了,其他科研组的名字放在前面。另外,通讯作者永远是杨锐,这样可以吗?” “可以,可以。”田兵连连点头。 要说起来,这样的条件算不上宽松,但实验室的潜规则就是如此,哪怕老板什么都没做,老板的名字依旧得是通讯作者,除非资金全部来自于你申请的课题。 不说80年代,和裁军一样大裁减的科研经费有多难申请,就是到了连年提高的21世纪,能直接从国家乃至于学校申请到经费的学者都不多。 即使是30年后,普通大学的教授,每年能够申请到的经费都不一定有10万元人民币,而十万元的经费,在一瓶试剂动辄数千元的时代,又能做得了多少研究? 国家科研经费的大头,永远是给了排名在前的学者和教授们了,那些每年拥有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经费的院士或者长江学者,其名下的实验楼往往都不止一个,而他们申请到的经费,自然是要分拨给旗下的学者们。 后者的回馈,除了通讯作者的名头以外,也不能再多了。 80年代的条件更糟糕,获取资金的渠道更有限,科研老板的条件自然更苛刻。 杨锐只要一个通讯作者,至多一个并列第一作者的名头,实在是优惠万分了。 田兵也不是第一天做科研了,对此不仅浑不在意,更是有些感激。 事实上,如果要冲着JMC去,就是杨锐不想写自己的名字,田兵也有可能将之写上去。原因很简单,这样更容易发表。 若是纯为利益考虑的话,头上多一个通讯作者,或者多一名并列第一作者,并不会影响到学界对田兵的评价。 杨锐见田兵同意,这时候才切入进来,和田兵聊起了限制性内切酶的种种研究,确认田兵有能力完成这个课题。 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。 身为小牛一头,只是循规蹈矩的做科研,对田兵来说,是再简单不过了。 许正平也悄然放心下来,在杨锐确认后,伸手道:“欢迎加入离子通道实验室。我建议你先到实验室里来工作,调职手续的话,我们稍后一起给你们办。” “一起办?你们还招人了?” “当然,离子通道实验室早就策划扩建了。”许正平比杨锐还要有信心的样子。 ……志鸟村的重生之神级学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