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书吧 - 历史小说 - 骗了康熙在线阅读 - 第169章 康熙的考验

第169章 康熙的考验

    坐下歇息的时候,弘昀忽然仰起小脑袋,极其认真的说:“恩师大人,您绝对是真心为了弟子好。弟子不敢言谢,必定牢记于心。”

    玉柱笑了笑,说:“只要你的身体好,一生顺遂平安,为师也就知足了。

    弘昀虽仅六岁,天家的子孙个个都早熟,他已经明白了不少事儿。

    “恩师大人,您能不能和我阿玛说说,让我搬到外院去住?唉,我额娘关心太过了,多走半步路,都是不许的。”小弘昀真懂事,一下子就说到了节骨眼上。

    弘昀的生母,李氏,知府李文烨之女也。。她是礼部册封过的侧福晋。

    在年氏进府之前,李氏在九年之内,替老四生了三子一女。由此可见,异常之得宠也。

    玉柱点点头,抬手摸了摸小弘昀的脑袋,笑着说:“好,我回头就去和四贝勒爷商量这事儿。你独自住到外院之后,走路背书的时候,地上务必铺厚点,千万别摔伤了自己。”

    客观的说,玉柱并没有乱来。

    小弘昀走累了,就坐下歇息,喝水。

    服侍他的嬷嬷和丫头们,就在温暖如春的室内,替他擦拭干净身子,并换下沾满虚汗的湿衣。

    皇孙就是舒坦。

    丫头们有的敲背,有的捶腿,有的帮小弘昀按摩手臂,伺候的可谓是无微不至了。

    只是,有个嬷嬷,隔两个时辰,就拿来一碗黑乎乎的汤碗,喂小弘昀喝下。

    玉柱不禁皱紧了眉头,先天不足,重在食补的营养均衡,而不是药补。

    但是,这必定是太医开的药方,并叮嘱过的服药方法,玉柱不可能擅自去打断。

    成年人,不可能去做风险太大而又吃力不讨好的事儿,此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下也。

    过了半个时辰,汤炳回来了,玉柱便命小弘昀继续走着背书。

    师徒二人,另外辟室密谈。

    “南书房上值,感觉如何?”汤炳属于典型的政治动物,他直接就问玉柱进宫里当差的情况。

    玉柱微微一笑,便把第一天上衙的情况,详细的说了。

    汤炳眯起两眼,拈须一笑,说:“你是南书房新人嘛,肯定还是观察期内。不过,你做的很对,不安排给你的差事,坚决不能去碰。要知道,南书房里的机密,那可是多如牛毛啊。”

    玉柱心里很明白,他在南书房里的一举一动,肯定会有人禀报给康熙。

    而且,张廷玉的突然消失了那么长时间,显得极为可疑。

    “老夫帮你打听了下,进入南书房的小相国之中,就数你最特殊了。人家是一进去南书房,就可以帮着写重要节略的,你倒好,忙了一整天的请安折。”汤炳抚须一笑,“此必今上故意所为也。”

    “嗨,玉不琢不成器也。”汤炳越发敢确定,只要玉柱通过了皇帝的特殊考验,必被重用。

    汤炳很有上进的野心,不然的话,也不会以恩师之尊,居然主动投入弟子的门下。

    师徒二人,低声交换拉一下意见,很快达成了一致,一动不如一净,以不变应万变,方为上上之策也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半个月里,玉柱每日过着两点一线的上衙生活,成天处理那些陈谷子烂麦子的请安折。

    令张廷玉感到意外的是,玉柱每天干着无意义的差事,却从无怨言。

    在南书房的时间一长,一直沉默寡言,埋头当差的玉柱,慢慢的也就摸到了门道。

    和别的衙门都不同,南书房里的官员,不仅有专门的膳房,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吃点东西。

    这是由南书房的工作性质决定的。

    朝廷的各衙之中,全年无休,更不封印的衙门,首当其冲的便是南书房了。

    道理很简单,南书房若敢关门休息,紧急军情就敢耽误大事!

    外面递来的重要奏折或是密折,皇帝拿不定主意的时候,经常会来叫南书房的重臣进乾清宫商议。

    玉柱已经坐衙快二十天了,他发觉,康熙叫的最多的重臣,其实是李光地。

    因南书房时刻不能离人,每日的御门听政之后,吴琠、李光地、陈廷敬和张玉书,这四位重臣,分时辰轮值。

    通俗的说,每四个时辰,换一位重臣当值于南书房也。

    多出的那一位,用于替补休沐或是请假的南书房大臣。

    必须要说,康熙这么安排下来,其实挺合理的。这就确保了,每一位他信得过的汉人重臣,都可以在轮值的时候,针对同一件事情,发表不同的看法。

    此所谓集思广益,兼收并蓄也。

    此前,所有人都以为,玉柱肯定坐不住的。然而,现实异常打脸,玉柱不仅坐住了,而且坐得很稳当。

    说白了,张廷玉是个啥样子,玉柱就是个啥样子。

    玉柱和张廷玉都是四品顶戴官服,仅从背影上看,很容易令人看混淆了。

    一般人都不重视的请安折,玉柱却从诸多的请安马屁之中,看到了各地的不少实情。

    比如说,两江总督阿山,在请安折中,就带了句,织匠醉于市。

    嘿,因为纸张非常值钱的缘故,古文言文,向来都是字少,意思多,浓缩的精华。

    织匠醉于市,区区五个字而已,玉柱看到的却是,织造府的差役当街喝多酒,闹事。

    按照不成文的官官相护的逻辑,若是阿山和曹寅的关系甚好,必不可能在奏折里添上这么一句。

    这一句看似不相关的话,反证了,阿山和曹寅之间的矛盾,大有激化的趋势。

    康雍乾这三帝,坐于宫中,便可指挥官员们,作出较为正确的决策。根子就在于,他们三个,都看得懂里臣子的奏折里,藏着的小名堂。

    嘉道咸,这三帝,就大大的不行了。其中,最差火的就属读书不精的道光了。

    道光看不懂奏折里头的意思也就罢了,总是喜欢吹毛求疵的在奏折里乱挑小毛病,无厘头的将臣下贬官罢职。

    时间一长,就算道光帝是真心节俭,下边的臣子,谁敢和他和真话。

    奇葩皇帝之下,才会出现奇葩官员。

    仅道光一朝,因种种小问题,而被罢黜革职、坐牢、流放充军和被杀的官员就有300多人。

    倡导多磕头少说话的无能之辈,曹振镛,生为首席军机,死了居然谥文正。

    皇帝如此识人不明,大清焉能不挨锤?

    身处机枢之所的玉柱,简直就像是张廷玉的年轻化翻版。

    在南书房里,是不可能记笔记的。玉柱忙完了手头的请安折后,就利用考试的老功底,把相应的要点,默默的背诵到了心里。

    处处留心皆学问也!

    一般人,只要不受重用,自己先就懈怠并懒散了。

    玉柱呢,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他故意利用拖慢的节奏,一边写节略,一边总结归纳各地的实情。

    功夫从来在诗外也!

    在南书房里待了快一个月的时候,玉柱已经看出来了,他和张廷玉两个最年轻的直南书房,其实都属于被老人们排挤的对象。

    而且,年轻的不像话的玉柱,更受排挤。

    张廷玉的应对方法,也很简单,埋头办差,轻易不说半句话。

    玉柱呢,除了不说话外,他还埋头研究各地的督抚关系及风土人情,并记在了心里。

    机会,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预备的。

    和绅获得乾隆赏识的那日,乾隆就问了句: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

    侍卫们都被难住了,惟独和绅挺身而出,朗声答道:典守者之责也。

    乾隆一看,好漂亮的小伙子啊,还这么有才华,便记住了他的名字。

    机会说来就来,这一日,康熙驾临南书房。

    玉柱和张廷玉等人,都退到了南书房外面,站到了门前的台阶下。

    这时,从雪区递来了一封紧急奏折,已经被废的仓央嘉措,圆寂于途中。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,递的奏折到京。

    奏折共两份,一份汉文,一份藏文。

    照道理说,康熙的藏文造诣并不低。只是他今天身体不适,脑袋很疼,就想找人来读藏文奏折。

    不成想,先后找来了三个人,都读不通顺。

    康熙很生气,在南书房里,大发雷霆。

    台阶下的玉柱,和张廷玉站了个并排。他们两人,都是非常沉得住气之辈,谁都不可能主动说话,或是东张西望。

    玉柱才不傻呢,垂着脑袋,站得笔直,纹丝不动。

    皇帝发脾气的时候,他哪怕只是犯了小错,也很容易被迁怒之下,陪着倒大霉。

    康熙名为圣君,他骂人的时候,那叫一个恶毒,让你恨不得马上人间蒸发。

    从理藩院被叫来的五阿哥,被皇帝骂得狗血喷头,体面无存。一时急了眼,他就想起了玉柱。

    玉柱懂藏文啊!

    “汗阿玛,您先消消气儿。儿臣以为,不若叫了玉柱进来,看他能不能念通顺了?”五阿哥也是看准了,皇帝的气大部分已经发泄了出来,玉柱这个时候进来,只要念通顺了,必有厚赏。

    就这么着,在南书房里,一直被边缘化的玉柱,被单独叫了进去。

    不夸张的说,玉柱早就做足了准备。

    (PS:距离历史类月票第4名,就差几十票了,拜托赏月票的支持!)大司空的骗了康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