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书吧 - 修真小说 - 一刀倾情在线阅读 - 第326章

第326章

    朱三家方才已自猜到是自己的两名手下,这才嘬唇作啸。这是他与众手下早就约好的暗号,是以见两人出现倒没有惊慌。他见慕容丹砚已然拔出长剑,知道她心下生疑,急忙解释道:“这两位兄弟是我派到秘道之中守卫,咱们不必惊慌。”

    方才在洞窟之中,厉秋风曾听见朱三家安排他十几名手下在秘道之中潜伏,是以听得朱三家如此一说,自然是疑虑尽消。他转过头去,对慕容丹砚道:“慕容姑娘,这都是朱大哥的朋友,不必担心。”

    慕容丹砚听了之后,便也放下心来,右手向背后一插,只听“嚓”的一声轻响,长剑已自归鞘。朱三家和他两个手下见慕容丹砚瞧也不瞧上一眼,浑不在意地右手一插,便将长剑收入鞘中,这手功夫可俊得很,登时叫出好来。

    慕容丹砚原本对朱三家还有几分怀疑,听他称赞自己,立时心花怒放,心中暗想:“此人虽然粗鲁,倒还有几分见识,并非全无可取之处!”

    朱三家对那两名汉子说道:“这里没有什么不对罢?”

    一名汉子道:“大哥放心,咱们这里没有什么异常。前面的吴兄弟和刘兄弟也没有传来消息,想来并无敌人进入秘道。”

    朱三家又吩咐了两人几句,这才转身对厉秋风和慕容丹砚说道:“咱们继续向前走罢。”

    三人与那两名汉子告别之后,继续向前走去。此时三人脚下的地面慢慢向上升起,想来正从山脚向山腹行进。秘道之中岔路渐渐多了起来,只是朱三家对这秘道却是颇为熟悉,经过岔路时没有半分犹豫。厉秋风初时还强行默记所行走的路线,后来经过的岔路太多,再也记不清了。他心下暗想:“这位朱大哥虽然说话颠三倒四,倒不像坏人,跟着他走下去,大概不会有错。”

    此时却听慕容丹砚说道:“朱大哥,方才您的话可还没有说完。您说太祖皇帝做了一件错事,使得皇家同室操戈,骨肉相残,这件错事便是他设置锦衣卫之事么?”

    朱三家边走边摇头说道:“不是不是,设置锦衣卫,是他给大明江山留下一件隐患,至于靖难之役的起端,却是太祖皇帝当年留了一道秘旨。那还是洪武二十五年的事情,太子朱标巡查陕西,路上染了风寒,回到南京之后病重不治而亡。太子为人忠厚,又是马皇后亲生,最得太祖皇帝的欢心。他这一死,太祖伤心之极,便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其时太祖皇帝尚有十多个儿子,其中杰出人物着实不少。太祖皇帝弃这些儿子不用,而是以朱允炆为皇太孙,可见他对朱标之死实是痛惜到了极处。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
    “只是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时年纪尚幼,太祖皇帝担心他帝位不稳,是以一面继续屠戮开国功臣,另一面却给诸王发了一道秘旨。太祖皇帝在秘旨中称,为防朝中奸臣作乱,若朝中有变,诸王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,领兵‘靖难’。同时为避免诸王尾大不掉,明太祖在秘旨中还告诫诸王,若是诸王有不臣之心,皇帝在必要时也可下令‘削藩’。太祖皇帝原本以为他给诸王下了这样一道秘旨,诸王与皇帝都是血亲,自然会互相照应。却不料皇帝的宝座是何等的诱惑?在皇位面前,哪还讲究什么天理人伦,个个都红了眼睛,只想将屁股坐了上去。诸王有了这秘旨,便可以带兵以‘靖难’的名义作乱;皇帝有了这秘旨,也可以下令‘削藩’以除后患。建文帝向燕王下手,燕王起兵靖难,归根结底,可都是因为有了太祖这道秘旨,这才有恃无恐。厉公子,我说靖难之役错在太祖,总没有说错罢?”

    厉秋风没有想到太祖皇帝有如此秘旨,只得点了点头,道:“若真如此,太祖皇帝此举,确有失误之处。只不过我也曾在朝廷当差,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道秘旨……”

    朱三家嘿嘿一笑,道:“方才我曾问过厉公子,自大明开国直到嘉靖皇帝,共经历多少位皇帝,这些皇帝之中又有哪一位最得官员和百姓的拥戴,便是与这秘旨有关。燕王攻入南京,登上帝位之后,便即派出心腹,收缴各王府之中所藏的太祖皇帝所发下的这道秘旨。若是有人抗拒不交,便视同谋逆,与建文朝奸党同罪。为了这道秘旨,确有几位王爷稀里糊涂被削了王爵后禁锢而死。最后费了不少力气,总算将这些秘旨全都收到皇宫之中,由成祖皇帝亲手烧毁。他之所以要这么做,便是害怕后代之中有人仿效他和建文帝一般,一个大举削藩,另一个便起兵靖难,到时不免骨肉相残,再起风波。

    “若说起宅心仁厚,成祖皇帝是万万当不起这一称号的。别的不说,便是他诛了方孝孺十族,便不是仁君的手段。在这十一位皇帝之中,最得朝臣和百姓爱戴的,当数宣宗皇帝。厉公子,你既然曾在朝廷之中当差,对于宣宗皇帝的事迹,自然有所知晓罢?”

    厉秋风点了点头,道:“宣宗皇帝重用贤臣,执行与民休息的国策,力主‘省事不如省官’、‘安民为福’,当政之时,吏治为之一新,百姓安居乐业,确是一位风评极好的皇帝。宣宗一朝政治清明,与仁宗朝合称‘仁宣之治’,自非虚言。”

    朱三家嘿嘿一笑,道:“便是这位百姓和朝臣最爱戴的宣宗皇帝,却在他继位之后的第二年,便灭了一位大臣的九族,你可知道是为什么?”

    厉秋风一怔,道:“这个厉某却不知道……”

    朱三家道:“那位大臣不知道从哪里听到消息,说是当年太祖皇帝有一道秘旨,准许皇帝削藩和诸王靖难,便将这事写入其私人笔记之中。这消息被锦衣卫打探到之后报到御前,宣宗皇帝待人宽厚,却立即下令锦衣卫将这大臣拿下,严刑拷打,逼问消息的来源。最后为了灭口,将此人杀了不算,连同九族尽数杀死。纵观宣宗一朝,便是汉王朱高煦叛乱这等大案,也只是将朱高煦囚禁,将其谋主诛杀了事,并未牵连太广。而那大臣只不过在笔记中写了一件风闻之事,便即满门抄斩。以宣宗皇帝之仁慈,竟然施此辣手,可知此事的背后,定然有极大的秘密。”

    厉秋风听了这番话后,默然不语,心下暗想:“我只是想知道沙家堡的来历,为何朱三家避开话题,谈起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来了?他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太祖皇帝这道秘旨极为重要,知晓此事的人犯了皇家大忌,便是宣宗皇帝这等仁慈之人,为了这件事也要杀人灭口。这些事若是常人听起来自是感觉新奇无比,只是不晓得这秘旨与沙家堡又有何关联?!”

    朱三家边走边道:“建文帝定下削藩大计之后,便与几位亲信大臣商议如何下手。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,户部侍郎卓敬亦递上密折,声称燕王屡次带兵北征,甚得军心,若要削藩,须得先除掉燕王。只不过燕王久在北平,不易动手。应先将燕王的封地迁至南昌,再将其除去。只是黄子澄反对,认为燕王有功无过,若是猝然将其废黜,军心民心不服,是以应该先找那些有民怨的亲王下手,再伺机除掉燕王,这是最为稳妥之计。建文帝思虑再三,采纳了黄子澄的主意,便即着手削藩。

    “建文帝最先除掉的是周王。这周王是燕王一奶同胞的兄弟,之所以先除掉他,便是怕他与燕王联手。当时建文帝以备边之名派遣曹国公李景隆经过开封,突袭周王府,将其全家拿获后押往南京,随后废为庶人,迁往云南蒙化,由地方官严加看管。

    “自此之后的一年间,建文帝先后削齐、湘、代三位亲王,废为庶人。湘王不堪受辱,为保名节举家**;齐王被软禁在南京;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。随后又削岷王,废为庶人,徙漳州。这一番暴风疾雨般的举动,使得诸王心惊胆颤,惶恐不安。

    “燕王是何等人物,早在南京布下了眼线,收买了不少建文帝驾下的大臣。建文帝以燕王为心腹大患,必欲除之的消息,便是由魏国公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秘密透露给燕王派在南京的耳目。燕王得到这个消息之后,吓得魂飞魄散,便找来自己的心腹姚广孝商议。姚广孝鼓动燕王起兵,对燕王说道,太祖遗诏中说过,朝中若有奸佞,亲王可起兵靖难。眼下建文帝不顾骨肉亲情,听信奸臣挑拨,残害太祖皇帝子孙,正是燕王起兵靖难,清君侧的大好时机。

    “两人密议之后,便即着手准备兵甲器械。其时建文帝除了密令驻北平大军统帅严密监视燕王府的动向之外,还派出武林高手,日夜窥伺在燕王府的周围,想要拿到燕王谋反的证据。其时燕王无法调动北平驻军,除了王府护军之外,再无可调之兵。这数千名王府护军只有腰刀而已,若是上阵,军械远远不足,是以姚广孝便想了一条计策……”

    慕容丹砚听到此处,双手一拍道:“这个我可听人说过。当年燕王为起兵靖难,在王府之中秘密打造盔甲兵器。只是怕被人听到声音,那姚广孝便想了一个计策,派人将北平城内城外的大鹅尽数买去,散放于府内。这成千上万只大鹅叫起来,当真是惊天动地,任工匠在王府之中昼夜赶工,府外也听不到半分敲击之声。是以不过数日之间,燕王府便兵甲齐备,打了建文帝一个措手不及。”

    朱三家摇了摇头,道:“这些只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。其时燕王府已在北平驻军和建文帝派出的武林高手严密监视之中,若是突然买了这么多大鹅,岂不是更加惹人怀疑?那姚广孝是何等厉害的人物,若是出此可笑的计谋,只怕不等燕王发话,他自己先一头撞死了。”

    (本章完)安喜县尉的一刀倾情